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20篇
  免费   3424篇
  国内免费   4935篇
测绘学   756篇
大气科学   3321篇
地球物理   2331篇
地质学   10591篇
海洋学   2652篇
天文学   5102篇
综合类   1197篇
自然地理   2329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63篇
  2022年   574篇
  2021年   670篇
  2020年   701篇
  2019年   845篇
  2018年   721篇
  2017年   608篇
  2016年   757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1161篇
  2013年   1275篇
  2012年   1260篇
  2011年   1378篇
  2010年   1404篇
  2009年   1693篇
  2008年   1572篇
  2007年   1627篇
  2006年   1573篇
  2005年   1346篇
  2004年   1228篇
  2003年   1040篇
  2002年   878篇
  2001年   804篇
  2000年   707篇
  1999年   633篇
  1998年   519篇
  1997年   345篇
  1996年   344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40篇
  1993年   240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07篇
  1989年   76篇
  1988年   6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34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7篇
  1877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High‐strain zones are potential pathways of melt migration through the crust. Howeve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lt‐present high‐strain deformation is commonly limited to cases where the interpreted volume of melt “frozen”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 is high (>10%).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examine high‐strain zones in the Pembroke Granulite, an otherwise low‐strain outcrop of volcanic arc lower crust exposed in Fiordland, New Zealand. These high‐strain zones display compositional layering, flaser‐shaped mineral grains, and closely spaced foliation planes indicative of high‐strain deformation. Asymmetric leucosome surrounding peritectic garnet grains suggest deformation was synchronous with minor amounts of in situ partial melting. High‐strain zones lack typical mylonite microstructures and instead display typical equilibrium microstructures, such as straight grain boundaries, 120° triple junctions, and subhedral grain shapes. We identify five key microstructures indicative of the former presence of melt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s: (a) small dihedral angles of interstitial phases; (b) elongate interstitial grains; (c) small aggregates of quartz grains with xenomorphic plagioclase grains connected in three dimensions; (d) fine‐grained, K‐feldspar bearing, multiphase aggregates with or without augite rims; and (e) mm‐ to cm‐scale felsic dykelets. Preservation of key microstructures indicates that deformation ceased as conditions crossed the solidus, breaking the positive feedback loop between deform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melt. We propose that microstructures indicative of the former presence of melt, such as the five identified above, may be used as a tool for recognising rocks formed during melt‐present high‐strain deformation where low (<5%) volumes of leucosome are “frozen” within the high‐strain zone.  相似文献   
32.
拥有强大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对广盐性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目前,关于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已有不少研究,但均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本文从广盐性鱼类渗透压信号转导机制、渗透胁迫的细胞调控机制、渗透调控的内分泌调节机制和无机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介导的渗透调控等方面对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适应性和生理可塑性机制进行分析,以期从分子、细胞、通路和生理等层次初步探索广盐性鱼类盐度胁迫后的可塑性表型变化和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应答机制,为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对广盐性鱼类渗透压适应性与生理可塑性机制研究,有助于研究其环境适应机理,促进野生鱼种的人工化养殖以及新品种的育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水产养殖学进步以及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研究广盐性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3.
Vacuum preloading is often used to improve the geotechnical properties of dredged slurry. Although the performance of this method has improved with rapidly developing technology, soil columns usually formed on the drainage boundary induce the decrease of permeability around the boundary, thereby limiting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metho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for pretreating the slurry combined with sand prior to vacuum consolidation. This method partially replaces the fine particles with sand to reduce the formation of soil columns. Two groups of vacuum preload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and content and sand grain size on the vacuum consolidation of dredged slurry. The test results revealed that for a given sand grain size, increasing the sand content of the sand–slurry mixture increased the pore water drainage and accelerated the dissip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vane shear strength. In contrast, for a constant sand content, the samples containing coarse sand exhibited increased pore water drainage and accelerated dissipation of pore water pressure, thereby increasing the van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oil.  相似文献   
34.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2001、2004和2007年4期GPS观测数据为边界条件,使用非连续接触有限元技术构建陇西块体二维有限元模型,在摩擦系数不确定性分析基础上,计算区内主要断裂带滑动速率。结果表明,现今地壳形变运动状态下陇西块体的北东向运动在海原断裂附近受到鄂尔多斯块体、阿拉善块体阻碍,陇西块体周缘的海原断裂带、老虎山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呈现左旋走滑特征,滑动速率为3.5 mm/a、2.2 mm/a和1.9 mm/a,说明在青藏高原推挤作用下以上关键部位正在进行快速的构造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35.
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参数带有范围约束的情形,提出带椭球约束的平差算法,并给出其具体模型和解算步骤。数值模拟实验和病态测边网数据计算表明,在处理病态问题时,最小二乘平差(least-squares,LS)已不适用,而与岭估计、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以及不等式约束相比,本文算法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36.
大量的钻孔资料表明,平原地区及其海域沉积物中普遍有硬质粘土层的存在。硬质粘土层在工程地质、地理学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高层建筑的持力层,而且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事件、古气候演变的良好载体。该文阐述了硬质粘土层的一般特征、成因以及在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年代学、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硬质粘土层在年代、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方向,认为黄河三角洲硬质粘土层研究较少,需要开展大范围的、系统深入的、多学科的宏观和微观综合分析,挖掘硬质粘土层蕴含的古环境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柽柳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管理和保护对象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保护区内生态环境和保护物种的变化趋势,文章对山东昌邑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监测与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保护区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该保护区生态环境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促进保护及管护,提出了加强保护区生态建设,改变保护区开发利用模式;加强能力建设,实现保护区动态监控;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开展柽柳生态修复,恢复柽柳的资源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8.
PS测井技术是地震勘探方法之一,也是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原位测试技术。该文介绍了单孔法PS测井的原理及其在铁路工程勘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根据等效剪切波,进行建筑抗震场地类别划分,铁路工程抗震场地类别划分。根据岩土动力学参数,达到评价岩体质量和划分围岩类别目的,利用剪切波速法估算岩土的承载力基本值。通过青岛机场隧道场地的工程实例说明了PS测井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9.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40.
朱芳  苏勤  陶云  沈惊宏 《热带地理》2020,40(4):636-648
日常生活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环境都可以为个体提供恢复的机会,不同环境的属性特征导致不同程度的恢复。为了探究环境类型与恢复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游客在不同环境中的恢复性效应,并对这一现象提供心理上的解释。结果表明:1)恢复体验的4个维度(放松体验、心理脱离、掌握体验、控制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环境中的得分均高于日常生活环境。2)掌握和控制体验维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中的变化程度高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的放松和心理脱离维度差异较小。3)随着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放松体验和心理脱离维度变化程度高于城市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效应会相互靠近。因此,游客的环境恢复性效应不仅受到环境和目的地类型的影响,同时还与游客的适应程度有关,且受到其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